2024年11月28日,复旦大学化学系张黎明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Intermediate-regulated dynamic restructuring at Ag-Cu biphasic interface enables selective CO2 electroreduction to C2+ fuels”的研究成果(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4630-2)
该研究聚焦于Ag-Cu双相异质结构催化剂的可控合成这一关键出发点,深入探索并成功借助串联反应路径,实现了对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CO₂R)产物的选择性调控,并提出了*CO中间体调节的界面重构的机制解释。
论文的通讯作者为张黎明、戴升、李述周,复旦大学高辛扬、华东理工大学蒋泳君、南洋理工大学柳济元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该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072030、22272029、22376062)、上海市科委(22520711100、22ZR1415700、23ZR1406900)、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A1505200)等项目的大力支持。
铜基催化剂因其独特的中间体(如*CO)吸附能力成为电催化CO2还原生成多碳产物的研究热点,但单金属铜催化剂的选择性受限于反应路径的标度关系,难以实现对多碳产物的精准调控。近年来,研究者通过引入第二种金属(如银)形成双金属体系,利用界面电子密度调控和晶格应变等协同效应,显著提升了C₂+产物选择性。然而,双金属界面在电解过程中会发生动态重构,其如何影响反应路径选择仍不清楚,限制了催化剂的理性设计。
研究人员通过设计银-铜双相异质结构催化剂,揭示了中间体*CO调控界面动态重构对反应选择性的决定性作用。研究发现,在高浓度*CO作用下,铜原子向银表面迁移,形成丰富的银-铜界面,这种动态重构改变了界面的氧亲和性,显著影响反应路径。铜富集界面有利于乙烯生成,而银比例增加则促进醇类的形成。通过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和多种表征技术,研究明确了*CO浓度驱动界面重构的机制,并提出双金属催化剂设计的新策略。该研究建立了双金属模型系统中动态结构重构的经验证明,并为理解CO2R电催化中的结构-功能相关性提供了一个范例。
图1. Ag-Cu双相异质结构的可控组装
图2. 电化学CO2R产物定量
图3. Ag-Cu双相界面的动态重构
图4.重组导向的C2+产品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