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0日,复旦大学化学系周鸣飞教授团队与方为团队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JACS)》上发表了题为“Heavy-Atom Tunneling in Ring-Closure Reactions of Beryllium Ozonide Complexes”的研究成果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4c06137)。这篇论文是继该课题组在氧原子隧穿反应动力学研究(J. Am. Chem. Soc. 2023, 145, 8817)之后的又一重要突破。
该研究报道了两组涉及重原子隧穿的异构化反应:端接的铍臭氧化物OBeOOO(A)和BeOBeOOO (C)在低温氖基质中自发转化为相应的侧配臭氧化物异构体OBe(h2-O3)(B)和BeOBe(h2-O3)(D)。与温度几乎无关的速率常数和异常大的16O/18O同位素效应(KIEs)支持了这一发现。量子化学计算表明,这两组闭环反应具有极低的能垒(<1.0 kcal/mol)。此外,瞬子理论计算揭示,这两组反应中的隧穿过程涉及四个氧原子的协同运动。
论文的通讯作者为周鸣飞教授和方为青年研究员,博士生周洋宇为第一作者。项目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321003, 22288201, 22025301)的资助。
著名的阿伦尼乌斯(Arrhenius)公式奠定了经典化学反应理论图像,即反应物需要经过“活化”获得高于势垒的能量时反应才能发生。然而在量子图像下,由于粒子的波动性,即便反应物能量低于势垒,仍可能通过量子力学隧穿(QMT)穿越势垒,使得反应发生。QMT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27年,由德国物理学家洪特(Hund)提出,并且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成功解释了不少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尤其是低温反应。
目前,判断一个反应是否通过隧穿机制进行的两个重要依据为非Arrhenius的速率常数和较大的同位素效应(KIEs)。在这项研究中,作者在氖基质中同时制备了高能物种 A和 C。实验表明,在 3 K 条件下,A和 C均能够自发发生闭环反应,分别生成更稳定的产物 B和 D(图1)。通过对这两组反应进行动力学测量,拟合结果显示两者的速率常数非常接近(图2),表明第二个铍原子的引入对反应速率影响不大。通常,
涉及氧原子隧穿的经典热激活反应的KIE值接近1,而实验中两组异构化反应都表现出异常大的KIE值。此外,在不同温度下测得的反应速率常数也几乎不随温度变化。因此,这两组反应均由隧穿效应主导。
密度泛函理论以及多参考态方法的计算结果表明,这两组反应的势垒都极低(图3)。环-聚合物瞬子理论的计算进一步显示,这两组反应在低温下表现出非Arrhenius行为,隧穿效应显著(图 4a)。其中,A的瞬子速率和 KIE 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而 C的速率预测值略高。此外,最佳隧穿路径分析表明,两组反应均涉及四个氧原子的协同隧穿(图4b)。
该研究团队通过低温基质隔离红外光谱和瞬子理论计算,揭示了两组涉及氧原子隧穿的异构化反应的本质。这为低温化学反应机理提供了新的见解,展示了量子效应对化学反应动力学的重要影响。
图2. 在3 K Ne基质中异构化反应OBeOOO (A)®OBe(h2-O3) (B)和BeOBeOOO (C)®BeOBe(h2-O3) (D)的动力学曲线。
图3. 在不同多参考态水平下对B3LYP-D3(BJ)优化的OBeOOO (A)®OBe(h2-O3) (B)和BeOBeOOO (C)®BeOBe(h2-O3) (D)反应路径进行能量计算。
图4. (a) 理论计算得到的两组异构化反应的速率常数;(b) OBeOOO(A)和BeOBeOOO(C)在5 K下的瞬子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