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S:复旦大学刘智攀团队揭示MnRh二元催化剂催化合成气合成碳二产物的活性位结构和反应机制
时间:2024-09-20 浏览次数:20

       2024年9月19日,复旦大学化学系刘智攀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JACS)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In Situ Surfaced Mn–Mn Dimeric Sites Dictate CO Hydrogenation Activity and C2 Selectivity over MnRh Binary Catalysts ”的研究成果(https://doi.org/10.1021/jacs.4c10052)。论文为课题组近期利用基于LASP软件的人工智能原子模拟在Ag基乙烯环氧化(Nature Catal. 2024, 7, 536)、稀土CeZrO氧化物催化(JACS,2024,146,10822)等复杂催化体系研究中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该成果报道了基于机器学习全局势函数大规模原子模拟,在CO氢化的实验条件下(523 K,20 bar,H2/CO = 2),探寻MnRh二元催化剂的结构、反应活性和碳二含氧化合物(乙醛和乙醇)选择性的最新研究成果。发现在实验条件下,与体相的MnO相比,Mn和Rh在表面形成二元合金在热力学上更加稳定,且会在吸附的O或OH的诱导下在Rh(211)的台阶位点上形成Mn–Mn的二聚位点。该位点有效降低了CO解离和碳二产物产生的能垒,提高了碳二产物生成速率和选择性。

论文通讯作者是刘智攀教授,张科想为论文的第一作者。项目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188101、22033003、917452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20720220011),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8YFA0208600),腾讯科学探索奖等的资助。

大规模乙醇工业合成一直是人类梦想。Mn助剂能显著提高Rh基催化剂催化的合成气(CO/H2)到碳二含氧化合物的活性和选择性,但对MnRh催化剂的结构和Mn助剂在该体系中的作用,目前仍无统一定论。虽然大部分的实验认为Mn在该反应体系中主要以低价氧化物的形式存在(尤其是MnO),但高价态的氧化物和0价的MnRh合金的存在不能被完全排除。对于Mn的作用,目前的主要说法有两个:(1)Mn能稳定倾斜吸附的CO,进而促进CO的解离;(2)Mn的氧化物能促进Rh+的形成,而Rh+位点则被视为C-C偶联发生的活性位点。要结束其中的争议,重点在于弄清Mn在该体系中的存在形式和在催化剂中的所处位置,并找到反应的活性位点。

在这项工作中,作者应用了刘智攀课题组(zpliu.fudan.edu.cn)开发的大规模机器学习原子模拟软件LASP (www.lasphub.com),创建了RhMnCHO五元全局神经网络势函数,对Rh(111)面和Rh(211)上不同Mn表面浓度的结构进行高效全局搜索。根据14种含不同Mn比例的Rh(111)和Rh(211)的稳定结构,建立了523 K下MnRh体系的热力学相图,确定了在典型的实验条件下,Mn在表面与Rh形成二元合金比体相的MnO更加稳定(图1)。随后,采用ML-TS大规模路径搜索方法,遍历了CO解离反应通道,发现在吸附的O或OH物种的存在下,次表层的Mn会被诱导到表面与O或OH成键,而被诱导到(211)表面台阶位上的二聚的Mn-Mn位点能够大大降低CO解离的反应能垒(图2)。接着,以含有这种Mn-Mn的MnRh(211)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构建了CO氢化到碳二氧产物的全反应网络(包含74种基元反应)。作者发现和不掺Mn的纯Rh(211)表面相比,二聚的Mn-Mn位点能稳定含不饱和O原子的物种的吸附,显著降低CO解离和C2物种氢化的反应能垒,分别为0.77和0.59 eV,而对C-C偶联反应影响较小,能垒仅降低0.14 eV(图3)。通过电子结构的分析,作者认为这种二聚Mn位点之所以能够稳定不饱和O原子的物种的吸附,是因为Mn在费米能级以上有大量的自旋向下的空轨道,促进Mn和O之间的反馈成键作用(图4)。最后作者通过微观动力学模拟,表明二聚的Mn-Mn位点能大大提高CO氢化反应中碳二产物的活性和选择性(图5)。该研究结果在原子层面上揭示了MnRh催化剂在实验条件下的结构和活性位点,对后续的合成气制C2产物研究和催化剂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图1:实验条件下MnRh体系的表面热力学相图。


图2:Rh和MnRh表面的CO解离通道。



图3:Rh(211)和MnRh(211)表面CO氢化反应具有最低能垒的反应路径。


图4:0.17-0.17 ML(b) MnRh(211)台阶位点上的金属原子的投影态密度。


图5:Rh(211)和MnRh(211)表面上反应的微观动力学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