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范康年教授 梳理化学系发展脉络
时间:2021-03-24 浏览次数:915

复旦化学系系史是复旦校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记录化学系发展的重要载体。为全面深入地梳理复旦化学系的发展脉络,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化学人的优良传统,深化“四史”学习,进一步推进化学系发展史编纂项目,2021年3月16日,来自化学系、校史研究室等多位老师对原化学系主任范康年教授进行了专访。本次专访由化学系分党委副书记刘永梅副教授主持,来自校史研究室的钱益民老师主访,化学系分党委副书记秦枫和化学系史编纂项目小组成员,以及学生党员代表等一起参与了本次专访。

范康年教授196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本科并留校任教,教龄40余年,1996-2003年任复旦大学化学系主任。他编著的《物理化学》《谱学导论》分获教育部和市优秀教材一、二等奖。所授的《物理化学》、《谱学导论》分别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课程建设分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市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第一完成人)。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庄长恭专项奖,宝钢教学奖,国家级教学名师,市育才奖等。获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7年被研究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导师”。

采访开始前,范康年教授代表1960级的校友向复旦大学档案馆和化学系赠送《相识一甲子 风云六十载》纪念册,代表着对母校和母系浓浓的感恩和热爱之情。

访谈中,范康年教授详细讲述了化学系发展史中,师生共同努力,克服大量困难,深入研究,服务国家重大需求项目,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的贡献,主动投身国防项目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开展了一系列催化、高分子聚合等方面的基础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我系后期各类科技成果获奖奠定了坚实基础,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为化学系日后的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复旦在大学本科化学教学改革方面一直走在全国领先地位,教材的编撰和课程体系的设计主动与国际最先进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接轨,因而培养出了大量优秀学生。改革开放后,化学系迅速追赶国际化学教育前沿,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承办了教育部“中美化学研究生项目”(CGP),派出优秀学生赴美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国际交流项目不同的是,CGP的特点是完全由我国主导,由我们制定工作方案、选拔派送学生。在学生的选拔过程中,复旦学生表现优异,赴美交流学习的学生人数居中国参加选拔的高校榜首,这充分反映出当时复旦化学系的教学水平。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化学系师资面临人才断档、青黄不接的难题,因为多名教师逼近甚至超过退休年龄。正是在这一时期,范康年教授担任化学系系主任,范老师深知化学系要发展,必须要有强大的师资队伍,因而花大力陆续引进一批学有专长的年轻教授,比如分析化学方向的杨芃原教授、有机化学的陈芬儿教授、物理化学方向的贺鹤勇、赵东元教授,无机化学方向的金国新教授等等,如今这些引进人才已经成为化学系的科研骨干以及相关学科带头人。

在深入梳理化学系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脉络后,范康年教授对如何搭建系史框架、如何设立提纲目录、如何进行系史分期等等具体问题,提出了建设性建议,有效地推动了化学系系史项目,增强了项目团队的信心。

最后,分党委副书记刘永梅对本次采访进行总结,代表化学系对范康年教授表示衷心地感谢,并对化学系发展史项目的下阶段工作进行了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