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奖励推荐项目公示
时间:2014-12-20 浏览次数:7

       根据《关于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的通知》(国科奖字【2014】47号)的规定,现将我系人员参加的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项目予以公示,公示期为10天(自公示之日起)。任何单位和个人若对申报的推荐项目有异议,请于公示期内以实名书面异议材料送达化学系办公室,否则不予受理。


联系电话:021-65642791, 传真:021-65642791

地址: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化学西楼化学系办公室 邮编:200433

2014年12月20日


以下为公示正文:

《一维储能材料的原位作用机制及结构性能调控》

项目公示信息


申报奖种:自然科学奖

项目名称:一维储能材料的原位作用机制及结构性能调控

推荐单位: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

项目简介:

       本项目所属学科为低维无机非金属材料。电化学储能器件是属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2006-2020)确定的重点领域“低耗能源与新能源汽车”中的重要研究方向。现有商用锂离子电池材料容量低,而传统金属氧化物材料面临容量衰减快、衰减机理不明确、电导率低、结构不稳定等问题。一维纳米材料因具有各向异性、可沿轴向集成金属接触电极特性、快速的轴向电子传输和径向离子扩散特性使其在原位表征、提升材料电导率与结构稳定等方面有着非一维纳米材料所不具有的独特优势,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项目围绕高性能一维纳米储能材料表征、调控、优化机制研究,取得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成果如下:

(1) 建立了以单根纳米线为电极,可原位检测充放电与电输运性能的电化学检测平台,揭示了电导率降低、结构劣化是导致容量衰减的本质因素,对电池容量衰减机制提出了新的见解,为解决储能材料衰减快等问题奠定了科学基础。

(2) 提出了二次水热预锂化、原位还原等策略,发现了通过优化材料能级结构、提高电导率可以大幅改善电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的规律。

(3) 提出了超长分级构筑、分级异质构筑等五种结构性能调控策略,发现结构调控抑制自团聚、降低了材料界面阻抗,提高了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科学规律。

(4) 发现表面自由能降低导致纳米棒扭曲的规律,建立了相关生长模型,为一维储能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项目完成期间构筑了单根纳米线电化学原位检测平台,揭示了容量衰减与电导率降低、结构劣化的本征规律,发现并提出了7种增强储能材料性能的优化策略,制备了多种高性能一维纳米储能材料,极大推动了电化学储能器件的研究与应用。项目共发表SCI论文102篇,8篇代表性论文被引857次。20篇核心论文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14篇,包括Nature Commun. 1篇,Adv. Mater. 2篇,J. Am. Chem. Soc. 2篇,Angew. Chem. Int. Edit. 1篇,Nano Lett. 5篇,ACS Nano 2篇,Mater. Today 1篇,主要论文被Chem. Rev. (IF=45.661)等SCI期刊他引1232次,单篇最高他引174次。本项目成果被Nature亚洲材料、德国Nanowerk 等期刊或专业网站进行专题报道,得到了锂电池先驱M. S. Whittingham教授等国际著名学者正面引用。项目获得了2014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姓名 麦立强 性别 排名 1 国籍 中国
出生年月 1975年12月 出 生 地 河南省周口市 民族 汉族
身份证号 归国人员   归国时间  
技术职称 教授 最高学历 研究生 最高学位 博士
毕业学校 武汉理工大学 毕业时间 2004年 所学专业 材料物理与化学
电子邮箱 mlq518@whut.edu.cn 办公电话 027-87467595 移动电话  
通讯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武汉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纳米联合重点实验室 邮政编码 430070
工作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 行政职务  
二级单位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党派 中国共产党
完成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 所 在 地 湖北
单位性质 大专院校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02年1月1日 至今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设计组装了单根纳米线全固态电化学检测平台。提出了二次水热预锂化以及原位还原策略,提出了分级构筑、有序组装等五种提高一维纳米电极材料性能的优化技 术。提出了多种一维纳米储能材料制备方法与形成机理。是发现点1、发现点2、发现点3、发现点4的主要贡献者,在项目中的工作时间占本人同期总工作量的 90%。是8篇代表性论文中1、2、3、4、8的第一作者,是1、2、3、4的通讯作者,同时5的第二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姓名 陈文 性别 排名 2 国籍 中国
出生年月 1963年04月 出生地 湖北省武汉市 民族
身份证号   归国人员   归国时间  
技术职称 教授 最高学历 研究生 最高学位 博士
毕业学校 武汉理工大学 毕业时间 1998年6月 所学专业 材料学
电子邮箱 Chenw@whut.edu.cn 办公电话 027-87651107 移动电话  
通讯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办公室 邮政编码 430070
工作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 行政职务 校长助理
二级单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党派 中国共产党
完成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 所 在 地 中国武汉
单位性质 大专院校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02年1月1日 至今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通过MoO3和MoO2之间的相变揭示其电荷传输机理。参与通过LB自组装设计构筑了有序的纳米电极材料,通过熔融-淬火溶胶凝胶法构筑了钼掺杂VO2纳 米线阵列。使用流变相-自组装方法合成包括钼掺杂VO2纳米管和利用水热法合成钒氧化物纳米管。是《重要科学发现》中的发现点2、发现点4的主要贡献者, 在项目中的工作时间占本人同期总工作量的50%。是8篇代表性论文中4-5以及主要论文12-16、20的通讯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姓名 徐林 性别 排名 3 国籍 中国
出生年月 1986年4月 出生地 湖北省武汉市 民族 汉族
身份证号   归国人员 归国时间
技术职称   最高学历 研究生 最高学位 博士
毕业学校 武汉理工大学 毕业时间 2013年5月 所学专业 材料物理与化学
电子邮箱 xulin678@gmail.com 办公电话 027-87467595 移动电话  
通讯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武汉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纳米联合重点实验室 邮政编码 430070
工作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 行政职务  
二级单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党派 中国共产党
完成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 所在地 2013年
单位性质 大专院校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05年1月1日 至今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该完成人是发现点1、发现点3的贡献者,在项目中的工作时间占本人同期总工作量的90%。组装了单根纳米线全固态电化学检测平台。通过静电纺丝法设计并优 化了V2O5纳米线的结构,获得了由纳米短棒组成超长钒氧化物纳米线。参与通过LB自组装设计构筑了有序的纳米电极材料。测试单根β-AgVO3的界面性 质。是发现点1、发现点3的贡献者,在项目中的工作时间占本人同期总工作量的90%。是8篇代表性论文中3的第二作者,同时是1、2的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姓名 赵东元 性别 排名 4 国籍 中国
出生年月 1963年6月 出 生 地 辽宁省沈阳市 民族 汉族
身份证号   归国人员   归国时间  
技术职称 教授 最高学历 研究生 最高学位 博士
毕业学校 吉林大学 毕业时间 1990年6月 所学专业 物理化学
电子邮箱 dyzhao@fudan.edu.cn 办公电话 021-51630205 移动电话  
通讯地址 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先进材料楼205房间 邮政编码 200433
工作单位 复旦大学 行政职务  
二级单位 化学系 党派 中国共产党
完成单位   所 在 地 上海
单位性质 大专院校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06年1月1日 至今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该完成人是发现点4的主要贡献者,在项目中的工作时间占本人同期总工作量的50%。指导建立了包括NaMF4纳米棒、MoS2纳米棒在内的多种一维纳米材 料的生长模型,发现了表面自由能降低驱动纳米棒扭曲的规律。旁证材料见代表论文6-7。主要贡献如下:8篇代表论文中6、7的主要贡献者,同时也是核心论 文17-19的通讯作者。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曾获得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项目名称“有序排列的纳米多孔材料的组装合成和功能化”,第一完成人。

 

姓名 周亮 性别 排名 5 国籍 中国
出生年月 1984年4月 出 生 地 湖南省湘潭市 民族 汉族
身份证号   归国人员   归国时间  
最高学历   技术职称 教授 最高学位 博士
毕业学校 复旦大学 毕业时间 2011年6月 所学专业 物理化学
电子邮箱 l.zhou1@uq.edu.au 办公电话 027-87467595 移动电话  
通讯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武汉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纳米联合重点实验室 邮政编码 430070
工作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 行政职务  
二级单位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党派 中国共产党
完成单位 复旦大学 所 在 地 上海
单位性质 大专院校
参加本项目的起止时间 2006年1月1日 至今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

该完成人是发现点4的主要贡献者,在项目中的工作时间占本人同期总工作量的80%。发展了原位离子注入法,无模板法在内的多种电极材料生长策略。旁证材料见代表论文6,主要贡献如下:是8篇代表性论文中6的第一作者。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论文专著名称 年卷页码
1 Single nanowire electrochemical  devices/ Nano Letters/ Mai Liqiang; Dong Yajie; Xu Lin; Han Chunhua 2010年10卷-4273页
2 Hierarchical  MnMoO4/CoMoO4 heterostructured nanowires with enhanced  supercapacitor performance/Nature Communcations/Mai Liqiang; Yang Fan; Zhao  Yunlong; Xu Xu; Xu Lin; Luo Yanzhu 2011年2卷-381
3 Electrospun  ultralong hierarchical vanadium oxide nanowires with high performance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Nano Letters/ Mai Liqiang; Xu Lin; Han Chunhua; Xu Xu;  Luo Yanzhu; Zhao Shiyong; Zhao Yunlong 2010年10卷-4750页
4 Lithiated  MoO3 nanobelts with greatly improved performance for lithium  batteries/ Advanced Materials/ Mai Liqiang; Hu Bin; Chen Wen; Qi Yanyuan; Lao  Changshi; Yang Rusen; Dai Ying; Wang Zhong Lin 2007年19卷-3712页
5 From  MoO3 nanobelts to MoO2 nanorods: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transport/ ACS Nano/ Hu Bin; Mai Liqiang; Chen  Wen; Yang Fan 2009年3卷-478页
6 LiNi0.5Mn1.5O4   Hollow Structures as High-Performance Cathode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 Edition / Zhou  Liang; Zhao Dongyuan; Lou XiongWen . 2012年51卷-239页
7 On the origin of helical  mesostructures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Yang Sui; Zhao Lingzhi; Yu Chengzhong; Zhou Xufeng; Tang Jiawei;  Yuan Pei; Chen Daoyong; Zhao Dongyuan 2006年128卷-10460页
8 Single  β-AgVO3 nanowire H2S sensor/ Nano Letters/ Mai Liqiang;  Xu Lin; Gao Qian; Han Chunhua; Hu Bin; Pi Yuqiang 2010年10期-260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