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专访|建立自信,永不放弃——专访化学系1980级校友周勤伟博士
时间:2024-12-06 浏览次数:47

          11月11日,化学系2023级同学与校友周勤伟博士面对面访谈,虽隔四十余年,但复旦学子之间依然能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校友介绍

       周勤伟校友分别于1984年和1987年在复旦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后赴美国深造,就读于纽约市立大学,获化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就职于美国纽约医学院,任微生物和免疫学助理教授,并先后任职美国英克隆及礼来制药公司副总裁,在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领域拥有超过30年的经验,包括研发、分析、工艺开发、生产、质量、临床前和项目管理、生物制剂注册申报、临床及上市商业化,在业内担任了20多年的高管,并于2016年任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2021年任礼来亚洲基金创业合伙人。

一.享受复旦校园生活,体验国际化学术交流氛围

       面对同学们的好奇,周勤伟博士回忆,最为印象深刻的一次校园活动是刚进入复旦时第一次听海外教授来做演讲。“谢希德教授,后来的谢希德校长,邀请了海外的教授来做报告,讲的是表面物理。我们虽然是学化学,但我们跟物理系、跟谢老师那边学科交叉还是蛮多的。这是我第一次听外国教授来做报告。当时刚刚开放,我们的英文都还很差,谢希德教授就坐在旁边,当场翻译。这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我觉得到今天我可能还做不到她那样流利的水平。”

       这次和顶尖科学家的面对面交流尽管内容很高深,并不能完全听懂,但也是一次极好的学习体验。“所以我也建议大家好好利用这些机会,不单单化学系,物理专业也好,生命科学也好,只要是学有余力、自己感兴趣的,利用复旦的资源和便利去体验全球性的、国际性的学术交流。”

       说到复旦的变化,周勤伟博士陷入了美好回忆。他说每年他都会回到上海,都会回复旦看一看,化学楼、实验室,甚至连实验仪器他都很熟悉。谈到时代的变迁,周勤伟博士分外感怀,“我始终相信我们的下一代,也就是你们,肯定比我们行。人类真正的文明就算五千年一万年,如果说二十岁一代,只有五百代。长吗?一点都不长 。那就说明代代之间的成长是非常迅速的。我记的很清楚,我们80年代查文献还只有俄文文献,一般要花一天的时间。但是时代进步以后这些现在都不需要了,你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要让自己置身于尖端,让自己去得到历练,你会变得完全不同。”

       讲到这里,周勤伟博士不免感叹,并向我们着重强调青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一定要珍惜生命。如果你真的到了人生的最低点,前面所有的路都是上坡路,请记住一定要对自己充满信心,不用怕,不要放弃,继续往前走!”

二.预习深思筑学业基石,科研热忱铺梦想之路

       在课程学习方面,周勤伟博士为我们提出了三条宝贵建议。首先,他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通过提前对课程内容进行初步了解,可以在课堂上更加专注地思考与理解,同时迅速掌握预习中未明了的知识点。其次,周博士鼓励我们学会独立思考,充分利用个人碎片时间,如走路、吃饭、洗澡等时刻,深入思考难题,以提升工作效率。他分享道:“我最喜欢游泳的时间,那是我个人的思考空间,能想明白很多事情。”最后,周博士指出,良好的睡眠质量是高效工作的关键,充足的休息能让思维更加敏锐,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高效工作增强自信,赢得他人信任,进而获得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实现快速成长。

       谈及最适合的加入科研组时间,周勤伟博士表示,进入课题组的时间并无严格限制,完全取决于个人安排与兴趣所在。他强调,兴趣是研究的不竭动力,只要学有余力且对课题感兴趣,便可积极投身科研,“相信大多数教授都会对此表示欢迎”。而不同的实验室环境也有助于同学们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

       回顾自己的学习生涯,周勤伟博士表示他也曾经历过一段低谷期。在美国期间,因生活压力所迫,他一度进入小公司工作,深感从云端跌落至谷底的巨大落差。然而,这段经历却成为了他继续深造的动力。每天下班后,他都会前往学校学习,历经七年艰辛,终于在美国获得了博士学位。这段经历不仅磨砺了他的意志,更让他坚定,无论面对何种困境,只要保持对梦想的执着追求,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辉煌时刻。

三.探索人生方向:挑战中铸自信,机遇里拓未来

       谈及选择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领域的初衷,周勤伟博士笑称:“在当时其实是‘生活所迫’,但现在看不失为生活的一种巧妙安排。”经历了种种机缘巧合与坎坷波折,他最终在这一领域深耕细作。他幽默地补充道:“毕竟,在这个领域,我们不仅能能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而且能够以此谋生,这何尝不是一种荣幸。”

       针对化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周勤伟博士表示:“化学作为第一科学,魅力就在于它既要求动手实践,又强调理论素养,能够培养出极强的综合能力。而实际上,无论你现在学习什么,未来的职业道路可能与所学并不完全一致,我的同学现在从事的工作就千差万别。因此,真正重要的是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意志力的培养。”在分析化学专业的广阔前景时,他进一步指出:“世界需要有人追求有用之用,也需要有人探索无用之用,因为很多伟大的发现往往起源于看似无用的研究。只有真正做出成果,我们才会意识到它的巨大应用价值。另外,同学们选择行业的时候,要多关注并尽可能加入朝阳行业,这样路会越走越宽。”

       面对在美国是否会遇到职业发展“隐形天花板”的提问,周勤伟博士坚定回应:“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勇于向外拓展,不要自我封闭。作为亚洲人,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该有自信。或许受文化影响,亚洲人更容易自我苛责,但这其实是不必要的。犯错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承认错误并知道如何改正。在成长的道路上,你们肯定会遇到许多挫折,但请记住,永远不要放弃,给自己一些时间和耐心,这是至关重要的。”

       周勤伟博士的分享不仅为化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宝贵的职业规划建议,更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面对挑战,我们要勇于铸就自信;抓住机遇,我们才能开拓更加美好的未来。

校友寄语

       在活动的尾声,周勤伟博士以“过来人”的身份,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宝贵建议。

       面对直博还是求稳读硕士的选择,周勤伟博士首先肯定了读博对于学术深造的重要性,并指出:“无论是选择读研还是直博,时间差异或许仅有一年,但关键在于你所参与的项目和跟随的导师,这两点至关重要。”

       针对同学们在生涯规划上的困惑,周勤伟博士结合个人经历,深刻指出:“从学校踏入社会,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失落感,因为学校如同象牙塔,让人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而毕业后却可能发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你们中有人可能会进入工业界,有人会成为教师,这些既可能是个人选择,也可能是机缘巧合。但无论如何,我都建议你们在大学四年里,务必注重培养社交技能和演说技巧,这些将成为你们未来职业生涯中的重要资产。”

       周勤伟博士鼓励同学们要开阔眼界,积极锻炼和培养各项技能,同时保持自信与希望。他强调:“给自己一点时间,去探索、去尝试,相信你们终将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涯道路。”他的寄语充满了智慧与温暖,为在场的每一位同学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同学感悟

       黄睿彬:“我们非常感谢周勤伟博士的分享和建议。他的经验和见解对我们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他的鼓励和支持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追求学术和职业目标的决心。周博士的分享让我们认识到,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应该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梦想的追求。我们将以周博士为榜样,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梁圣颂:“周教授平易近人,说话幽默风趣,一点架子也没有,会上侃侃而谈,令我们受益匪浅。周教授提到,我们在复旦大学这样优秀的平台下,应该利用好学校的各种资源,拓宽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成为提升自我能力的一段重要时光。这深深地触动了我,和我对自己的期望十分相似。教授的话,给了我不少信心和动力,令我难以忘记。”

       王馨怡:“周教授在于我们交流中经常提到的就是‘never give up’,他在面临生活压力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面临公司困境时选择与公司坚持到底,尽管最后的成功离不开运气的加持,但运气本身就是实力的一部分。周教授说我们应该‘do workhard’,只有真正的努力,提前准备好,才能在机会来临时把握住,而非与其擦肩。……经过这次交流,我对未来的一些想法也逐渐有了雏形。在学习上,我会做好提前的预习和思考,比以往更加努力,因为心中已经有了梦想的种子,愿意为之奋斗;在生活上,我会更加注意身体的健康,调整饮食,锻炼自己的耐力;未来有机会,我想出国去看看,想去探索更广阔的人生边境,挖掘更无限的人生可能。”

       李思圻:“周老师对我们最大的期望也正是要做一个自信的人。复旦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平台和机会,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每个人都必须做出选择。无论我们最后选择了什么,我们都要相信自己的决定,并在这条路上勇往直前。自信也是遇到挫折时的一剂良药,唯有自信才能战胜面对未知和困难的畏缩与恐惧,让我们走向成功的彼岸。”


END


采访:化学系23级本科生班

主持:严仲毅

记录:钱宇涵

组稿:寇昂

排版:王若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