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天地.
人物介绍 · 李敏
李敏博士,曾长期担任华海药业副总裁,现任华海药业首席科学家兼上海华汇拓医药科技董事长,负责华海药业的分析研发与小分子创新药业务。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91年获得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同年赴伊利诺大学药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从事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与合成。1995年加入罗氏公司诊断试剂研发部,从事小分子与大分子加合物化学的研究。1998年-2014年这16年中,分别在美国默克公司、先灵葆雅/默克带领他的研究团队从事药物分析、药物稳定性与降解机理的研究、以及药物生产中产生的各种疑难杂症的解决、并支持新药申报。2014年9月加入华海药业担任公司副总裁。
选择:我们都是时代的产物
李敏校友在高考时,物理和化学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且物理成绩更高,一开始也倾向于选择物理系的电子工程专业。最终选择进入化学系,离不开他在高中时代的第一位班主任的建议。
他的高中时代在华东师大一附中度过,当时刚恢复中考,高中只有两年的时间。高中第一个学期的班主任,对李敏一生的决定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选择志愿时,班主任特地找到李敏家,即便那时他已经不教李敏了,而且已经在另一所学校执教。老师指导了他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可以考虑差异化选择,用好个人在化学学习上的优势。李敏最终听从了老师的建议,选择了化学系。
如今回头再看,李敏认为这个决定是非常正确的。他认为,那时的人们按现在的标准来看,是非常理想和纯洁的。这与大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因为那时的工作是国家包分配的,大学毕业都是拿统一的工资,不会像现在这样,从事不同的工作会面临巨大的收入差距。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由于缺乏金钱的诱惑,人们可以纯粹凭自己的想象和意愿进行选择。他认为现在这个时代选择太多了,有时候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究竟要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自己很难判断。李敏认为即使他也很难保证在纷繁复杂的时代做出和当年同样的选择,但他相信自己在当年作出的选择是准确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时代的产物,很难脱离这个大环境。
但是在另一方面,李敏又坚信,如果一个人对某一个行业——化学也好、物理也好,确实非常有兴趣的话,还是需要抵制眼前的诱惑,只要坚持将来都会获得回报。只是刚毕业的时候,学金融的人眼前的工资会高出很多,但是只要在某一个行业能够做到出类拔萃,将来的回报也不一定会比他们差到哪里去。
他认为我们需要把握其中的平衡,但很多时候这又与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有关。他在美国生活了28年,从周围的美国人中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他们会选择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譬如文学、艺术,因为家里并不急切地需要他们的回报。但是家境不是特别好的学生,通常会选择工资收入相对较高的领域,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总而言之,李敏认为生在哪一个时代会对选择什么样的专业有很大的影响,最终来讲我们都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兴趣:广泛探索人类文明的结晶
1980年,李敏进入复旦大学,1980年到1984年间在化学系学习,随后又在复旦大学读了两年研究生。回顾大学生活,李敏表示大学里有非常多令他印象深刻的事情。
在80年代,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有一种急迫感,都憋着一股劲,想要大干快上,努力争取,那时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
与此同时,在复旦经常会有各行各业的精英来做报告,或者是演奏会。李敏在复旦的那几年里,大导演谢晋等带着当时的名角来和大家见面,谈论他们在拍电影中的感受。上海乐团有名的指挥萧白也会到复旦做免费的讲座,介绍西洋美声和合唱艺术。那时的复旦还聚集了一批大师级的人物,比如他刚进复旦时的校长苏步青,和毕业时的校长谢希德。还有不少人文学科方面的大师,比如中文系的教授贾植芳,是中国美学领域的权威。一些高年级的大学生,或者是研究生,也会在复旦开讲座。令他记忆深刻的,是一位国际政治系的研究生介绍了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因比。
在校期间的李敏,对于不同领域的知识都有着浓烈的兴趣。他认为,我们除了要把自己的专业基础学好,对于人文科学,尤其是对于经典的人文科学里的成果也需要去了解。这是我们人类几千年文明成果的结晶,无论古今中外,我们都应该花一些时间去了解。
他还建议,我们作为时代的一员,对当下的潮流要有一定了解,但是过度的追星是浪费时间。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一些不太好的潮流会浪费我们的精力。真正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还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而现在很多的明星,都像一阵风一样,吹过就吹过了,在历史上,甚至于在电影史上不会留下太多的印记。
被问及学生时代参与的社团时,李敏表示自己参加了复旦广播台,其中文科专业的同学居多,他与很多不同学科的同事都变成了朋友,获得了很多交流的机会。此外,他也担任过化学系学生会的副主席和班级的团支部书记,参与了较多社会活动。
李敏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不局限于化学,能够在各个领域拥有交流的机会,这对他今后的发展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发展:在化学领域习得的所有知识,始终是职业生涯的助推剂
李敏诚恳地表示,自己当时并没有特意规划未来的发展道路。在硕士研究生读到第二年的时候,出现了出国留学的高潮,并且数理化专业可以相对容易地得到奖学金。抱着随大流的心态,李敏也尝试申请,于是就成功了。
学习了两年高分子化学的李敏,认为做高聚物的合成和结构表征较为麻烦,对高分子化学产生了一些畏惧感;同时,当时美国的高校中,开设高分子专业的并不多,为了提高成功率,他选择回到有机化学。他仍然觉得这是个正确的决定,因为有机化学是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生物化学、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基础,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博士毕业以后,李敏又选择了药物化学,并利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逐渐转入药物研究的领域。他在化学领域所学的所有知识,对于他从事的工作始终都非常有益。他认为,能够用到以前学的知识,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因为他的大学同学中,真正还在从事与化学有关工作的,不是很多。
然而大学阶段的学习,还是有着重要的意义。李敏表示,大学甚至硕士研究生阶段,都还是在培养一个人。这一阶段教给我们最基本的技能和做学术研究的道德底线,让我们能够如实地开展研究。同时,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结构化学等基础知识时,我们也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即便大部分人以后不会百分百地用到学过的知识,但仍要依靠这些基本的思维能力。同样,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技能,也是在我们与同学、导师间的沟通中习得的,这种技能比考到高分更为重要。
因此我们不必执着于选择一个非常热门的专业,今天热门并不等于明天热门。他认为,把化学等学科列入冷门专业是一种误导。在生物医药领域、甚至是投资领域,依然需要专业知识来帮助我们判断。在把化学专业学好学透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开拓其他领域。从领导者的角度出发,在招聘人才时也未必要求完全对口。以李敏自身为例,他从事药物杂质降解的机理研究,用到的一个比较主要的手段是质谱。但质谱的知识是他自学的,先前并没有学习过。因为有了有机化学和其他一些方面的基础,在实践中就可比较容易学会质谱,并应用到药物分析领域,融会贯通,成为一个顶级的专家。因此在招聘时,李敏不要求应聘者会质谱,只要是学化学的,尤其是学有机化学的,都可以培养,只要基础好,学起来都不是太大的问题。
总而言之,李敏认为关键在于把基础打好,有一些东西,如果不经过专业的训练,自学难度会比较高。人工智能是未来的大趋势,李敏建议我们在大学的时候,如果有机会可以去参与最基本的人工智能的讲座或者短期培训以掌握一些最基本的逻辑概念,这将会对未来有益。
著书:也许有一天我也可以一个人写一本书
2012年9月,李敏的著作《药物降解的有机化学》的英文原版(Organic Chemistry of Drug Degradation)由英国皇家化学会出版社(RSC Publishing)出版。
谈及著书缘由,李敏称自己在1998年到美国默克工作,到2005年左右,他发现其他公司也有一位研究药物降解的科学家编写了一本书。在看了其药物的化学降解相关章节后,他认为这些内容的质量有待提高。这些相关章节总体上就是一个简单的汇总,把别人发表的东西按氧化降解、水解降解等分门别类,没有做太多机理上的分析或者点评。即便有些地方有编者自己的结论或是意见,李敏也发现有不少结论实际上是错误的,他认为这有一点误人子弟。同时他在该领域也已经研究了一段时间,所以就萌生了“也许有一天我也可以自己一个人写一本书”的想法。到2010年,李敏觉得时机比较成熟了。
在奥兰多召开的美国化学会春季年会上,在科技图书类的展台中,李敏遇到了英国皇家化学会的展台,李敏与展商聊起这本书,表示这本书如果他来写,肯定写得更好。销售经理就问他能否写一个提纲,李敏很快就写好并发送过去。当时英国皇家化学会也正好在编一套与新药研发有关的丛书,把李敏的书放入了其中。
从2010年的夏天开始,李敏用了两年的业余时间写书,约定在2012年5月交稿。2012年4月,李敏和全家在西班牙旅游时,在旅游大巴上仍在写书。最后定稿是2012年5月27日,正好是复旦的校庆。到了2012年9月25日,该书正式发表。发表以后,该书得到了全世界500多所著名高校和众多国家图书馆的收藏。它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在药物降解机理方面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作为一本专业书籍,整体销量非常不错。
本书的中文版在2019年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但出版中文版的想法并非由李敏提出。在回国后,李敏发现一个四川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把书中最重要的两章翻译成了中文,放在丁香园网站上。李敏随即给他回了邮件,肯定了他的钻研精神,同时也提到了版权问题,希望翻译能够获得英国皇家化学会的授权。翻译者看到邮件后,收回了这两章内容,但是表示会继续翻译,因为他觉得这本书对这个行业的研究很有帮助。翻译者后来回到川大继续读博,在此期间依然在翻译。之后李敏又对每个章节进行了一字一句的校定,最终在2019 年,中文版在国内发行。
而英国皇家化学会,在三年前也来邀请李敏写该书的第二版。同时威立公司(Wiley)也约李敏写另一本与药物降解有关的书。两本书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李敏写第一本书的初衷是希望本书成为药学院的研究生或是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威立公司的邀约则是对市面上用量最大的300-400个药物的降解途径作归纳总结。当前,李敏主要的精力在写后一本书上,但是也因为工作繁忙,所以远远滞后于交货期,但出版方依然愿意等待。
展望: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
关于未来化学发展的趋势,李敏认为化学肯定会变得更加环保,更加智能,无论在研发,还是生产上,它对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现在的生活就离不开化学,包括现在使用的高分子材料、液晶材料。以有机的显示材料为例,应用在手机屏幕上,可以随意折叠、高效显示,这都是化学不断发展的成果和趋势。
对于中国来讲,我们现在还有很多比较粗犷的行业,在化学的高端领域的竞争中,也有很多我们还没有突破的瓶颈。李敏相信,在今后的十年、二十年内,我们如果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会赶上世界的化学,或是和化学工业相关行业(包括制药工业)的先进水平。
对于母校,对于化学系,李敏希望它能发展得越来越好,永远保持在国内的一流水平,同时也能够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从校友会的角度出发,他觉得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比如定期地邀请校友回校和同学们开展面对面的交流。
对于化学系的同学,他希望我们能够打好化学相关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接触其他领域的,包括人文科学领域的更加广泛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也争取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和工作,学会和不同的人进行有效的交流。进入工作后,还需要会把报告写得非常有效,并且在汇报和演讲中,把信息简单明了地传递给别人。遇到不同的意见和矛盾,要学会化解。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技能。
采访 | 赵亮 宋俊飞
整理 | 高于 汪珈怡
排版 | 李家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