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焦点新闻
徐昕课题组:加氢/脱氢反应体系中纳米催化剂的“结构-活性”关系
发布时间:2021-12-08       

在多相催化中,催化剂颗粒的尺寸和形貌会极大的影响催化活性,因此其结构-活性关系是多相催化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催化剂活性由表面电子结构决定,因而多数“结构-活性”研究都集中在构建“结构-能量”关系这一部分。从能量关系出发,通过求解微动力学模型,可以得到反应速率等动力学信息。对于多相催化中常见的纳米催化剂,目前最有效的微动力学模型是动力学蒙特卡洛模拟(KMC),但受制于计算量,其应用通常被局限于小粒径的纳米颗粒(<5nm)研究中。如果能够跨越DFT计算和KMC模拟步骤,直接构建催化剂表面活性位点的“结构-活性”关系,将大幅提升催化剂设计与筛选的效率,有力地扩展第一性原理在多相催化研究中的应用范围。

近日,我系徐昕教授课题组(https://xdft.fudan.edu.cn)发现,对于加氢/脱氢步骤控制的反应体系,由于氢在金属表面的吸附能对吸附位点不敏感,可以建立单个吸附位点与反应活性的对应关系,且纳米催化颗粒的活性可以由各表面位点的活性相加得到。基于单位点模型,徐昕教授课题组对Cu纳米颗粒催化的水汽变换反应进行了研究,并对大粒径Cu纳米颗粒(500-1000nm)的活性进行了预测,其预测表观活化能与实验值偏差小于1.0 kcal/mol。研究结果还表明,即使对于大粒径纳米颗粒,其催化活性也不能简单等价于面位的活性,例如对于877nm的正方体颗粒,其棱位对活性仍有较大贡献。这一研究成果以“Structure-Reactivity Relationship for Nano-Catalysts in the Hydrogenation /Dehydrogenation Controlled Reaction Systems”为题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杂志(Angew. Chem. Int. Ed. 2021, 60, 26342–26345)。课题组成员申同昊博士与博士生杨宇琦为共同一作。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Grant 21688102)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Grant 2018YFA0208600)的支持。



图1 a)构建“GCN-活性”关系示意图 b)三次多项式拟合纳米颗粒的“GCN-活性”关系




     全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109942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淞沪路2005号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化学楼   邮编:200438   电话:86-21-31242791
版权所有 © 复旦大学化学系 2014     技术支持:维程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