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天地

在复旦大学迎来建校120周年之际,我们有幸专访到化学系1990级校友、百济神州外部创新高级副总裁罗侣松博士,聆听他从复旦校园走向国际生物医药前沿的求索之路。
校园岁月:在求知中蓄力,在科研中成长
1990年,罗侣松怀揣对科学的热爱步入复旦园。回忆起复旦时光,他说,那是充实而快乐的几年:一方面汲取专业知识,为科研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积极准备进一步深造,逐步勾勒出未来的方向。
1995年,他从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获得有机化学学士学位。同年,他获得赴美国新墨西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全额奖学金机会,并转向生物化学研究领域,为后续的科研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博士毕业后,他在导师的引荐下,进入哈佛医学院著名的 Christopher T. Walsh 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Walsh 教授是现代化学生物学领域的奠基人之一,在酶机制、天然产物生物合成与抗生素作用机制研究方面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国际一流的科研平台上,罗侣松得以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野,夯实科研能力,也为他此后投身原创新药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职业旅程:扎根创新,埋头实干
博士后出站后,罗侣松选择进入制药行业,先后在葛兰素史克(GSK)、BioDuro 等公司从事药物研发。2010年,他加入刚刚成立的百济神州,成为创始科学家之一,负责从零组建生物学研发团队,并制定公司研发战略。
在此后的十余年里,他参与和主导超过十多个肿瘤领域项目的早期开发,包括多个项目聚焦于“First-in-Class”靶点的发现与验证。其中BTK 抑制剂泽布替尼(zanubrutinib)、PD-1 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tislelizumab)和PARP抑制剂帕米帕利(pamiparib)都已获批上市。2019年,他还创立 MapKure 公司,专注于RAS/RAF 突变肿瘤的新药研发,深耕基因驱动疾病领域。
其中,泽布替尼的成功尤为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款中国原创药已获全球超过75个国家和地区批准,累计惠及逾20万名患者,成为中国创新药“出海”的先行者之一。谈到这里,他感慨道:“看到自己参与研发的药物真正帮助了患者,能体会到是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择业建议:认识自己,走适合自己的路
对于在校的学弟学妹们,罗博士分享了自己的体会:“大学四年,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这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是你不断试错、寻找适合自己领域的适配性过程。你是更擅长基础研究,还是更喜欢应用转化?如果你真心热爱科研,即便一开始成绩平平,只要肯投入、能坚持,也完全可能在这条路上越走越深,越走越远。复旦化学系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让你完成这段探索。”
他强调,选择不在于一时的成功或挫折,而在于是否“真心喜欢”,是否愿意为此不断努力。
科研心法:探索之路,始终伴随不确定性
“从实验室发现一个抑制剂,到它最终成为患者手中的药物,是一个漫长且充满挑战的过程。”罗博士直言,这个过程远比想象中复杂——从药代动力学测试到毒理评估,从临床试验到生产审批,每一步都可能面临不可预知的风险与失败。
他用数据解释药物研发的艰难现实:一个项目从立项到进入临床的成功率仅约10%;从I期临床走到最终获批的成功率仅约5%;即便获批,真正成为商业上成功的药物也只有10%-20%的几率。换言之,最终能成功上市、改变患者命运的药物,其概率可能仅为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
“无论是读博期间做实验,还是目前在公司做项目,大多数时候都是negative的结果。”他说。但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负反馈中,通过不断试错、排除、迭代,才能推动科研向前迈进,“科研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每一步进展虽小,但都意义非凡。能坚持下来的人也才能更多地体会那种快乐和成就。”
人生感悟:人生如远足,重要的是自洽
“经过这么多年,我越来越体会到,人生其实就像一场远足。”他深有感触地说,“一路上会遇到不同的旅伴,看到不同的风景。有的同伴一起走了一程就分开了,也有的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再次重逢;在这漫长的人生旅行中,有些人不断向上攀登,幸运地看到更多更好的风景;有些人则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了更为平坦的路径。走什么样的道路和选什么样的伙伴我们有一定的选择权。每个人因为机会和其他各种因素选择会不同,也许更重要的是——找到与你内心相契合的那条路,实现内心的自洽。”
他还针对当前的学子们面对的新挑战提出一些建议:“相较于我们所处的时代,如今的学生面临着更多挑战与机遇,而人工智能的迅猛崛起,或许会成为未来数年间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抓住这个机遇,利用好新技术新资源也许是最有效的应对方法。”
罗博士还提出,大家也应关注智商与知识技能以外的能力,这些能力甚至在某些时候比已经得到广泛重视的情商更为重要。罗博士特别提出了几个值得关注的品质:恒商(热爱与坚持的能力)、逆商(从低谷中爬起的勇气与能力)、财商(管理财务和金融方面的认知与能力)。这些素质并非一蹴而就。“大学是培养这些能力的黄金平台,同学们应充分珍惜在复旦求学的宝贵时光,有意识地锤炼与提升自身这方面的能力,为未来发展积蓄更多机遇与可能。”
采访 | 李加贝、杨靖磊
整理 | 安家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