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天地.
第九届 中国催化奖
The 9th National Catalysis Award
7月22日,在第二十一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开幕式上,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颁发“第九届中国催化奖”。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1978级化学本科、1982级化学硕博连读校友包信和教授因其在纳米限域催化方面的杰出成就荣获“第九届中国催化成就奖”(冠名“张大煜奖”),复旦大学化学系青年研究员龚鸣荣获“中国催化新秀奖”。
“中国催化奖”由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于2006年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包括“中国催化成就奖”(冠名“张大煜奖”)、“中国催化青年奖”和“中国催化新秀奖”。其中,“中国催化成就奖”是中国催化领域的最高学术奖励。
第九届中国催化成就奖颁奖现场
包信和,1959年生。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7年获复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87-1989年在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1989-1995年获洪堡基金资助在德国马普协会柏林FRITZ-HABER 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1995年至今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任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2000年8月至2007年2月,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2009年4月至2014年6月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任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2017年6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
长期从事新型催化材料的创制和能源清洁高效转化过程的研发,在催化基础理论的发展和新催化剂开发、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发现了纳米孔道限域对催化性能的调控现象,提出基于界面相互作用的“纳米限域催化”概念,在此基础上创制 OX-ZEO 策略实现合成气一步高效制烯烃,完成了规模化工业试验。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际天然气转化杰出成就奖等。
龚鸣 第九届中国催化新秀奖
第九届中国催化新秀奖颁奖现场
龚鸣,1989年生。现任复旦大学化学系青年研究员(等同于副高级职称)。围绕“电催化反应机制”开展研究,针对电催化多场多相界面下相互作用错综复杂、中间体较难辨认的科学问题,开发并利用探针分子研究电催化氧化反应的关键中间体和反应机制。开发了与电催化原位条件兼容的探针分子,利用探针分子揭示了电催化析氧过程中的氧物种中间体及其决速转化步骤;利用探针效应揭示了多电子转移有机物电氧化反应中碳-碳(氮)键断裂的反应机制;借助探针工具发现了电极电解质界面上的层级离子结构及离子-中间体相互作用,提出了优化电催化性能的离子环境调控策略。
(转载自“复旦大学校友会”公众号)